一口 麻糬,滿足了多少遊子心靈
一口 麻糬,回憶起多少童年往事
一口 麻糬,填滿了多少年少情愁
後山純樸的小城
在那個年代風裡飄著是陣陣蒸氣火車聲、以及的麻糬叫賣聲
這些聲響穿過了後山的一甲子。
只要跟花蓮人談起水港伯的點點滴滴
兒時的回憶火車氣笛聲音逐漸清晰
言談中麻糬伯已將花蓮大街小巷變成自己的家
水港伯細數著花蓮這些年來的變化、人事景物的變遷
像是一個忠實的文史工作者,記錄著這城市的生活點滴
在這小城裏他是一個樂天的傾聽與觀察者
日子久了麻糬伯已經變成小城不可缺乏的景觀
在看不見的城市裡
水港伯的聲音與麻糬糯米香已成為後山小城最樸實的一個景象
也成為遊子口中一種懷念的道地『花蓮好味道』
水港伯是祖籍桃園龍潭的客家人,民國二十五年,當時還是日據時期,才十五歲的他跟隨家鄉的親人與朋友,搭一艘叫貴洲丸的輪船到了花蓮,並且就在花蓮南區玉里庄的石公溪(今鐵份村及下荖灣現今的樂合里)種甘蔗。
台灣光復後,水港伯移居近郊一個叫密阿邁的原住民村落(現今吉安慶豐村),在日系公司做堤岸石堡小工,當時居住四周一片荒蕪還有幾片簡單的菜園,在這只有曾水港一戶人家,比較鄰近的鄰居是生性樂天的原住民。
小工的成員大多來自台灣西部的年輕人,隨著擋拒山洪的大石堡慢慢築砌完成,這時前山西部郎一個個開始擔心起自己的出路及未來,大伙有的回西部去、有的留在花蓮繼續奮鬥,畢竟後山花蓮像塊璞玉,讓在這打拼的年輕人充滿夢想。
水港伯說,這一切都必須從頭來,因為自己從小出外打拼並沒念過什麼書,無法任職公家單位,做生意又沒本錢。
想著想著,望著花蓮的市集裡賣的東西,想尋找家鄉傳統的小吃滿足出門在外的思鄉情愁,但卻找不到任何客家點心麻糬;靈機一動台灣是個米食社會,麻糬已是家常便飯的小吃,然而花蓮有許多出外打拼的西部郎。
想說,賣這東西應該很受歡迎吧!畢竟是家鄉味。他吃過原住民請他吃的小米麻糬,但是畢竟少了一點家鄉味;於是燃起了創業的念頭,開始了他生平第一個生意:「賣麻糬」。
水港伯大方分享當初的製作技術來自於在家幫忙母親時所學來的技術;剛開始製作也不是很順遂,但是創業之初就想到如何販售的問題,怎樣將麻糬賣出去、而且可以人手一個,方便出外人或是工人能夠方便食用。
以傳統客家沾花生粉的麻糬來說,放著不到一小時花生粉全都濕黏黏的,不適合沿街叫賣也不適合幹粗活的「西部郎」工人食用,於是靈機一動想到包餡的方式:裡面包紅豆餡外面沾太白粉、麻糬皮沾到太白粉剛好可以保護著麻糬原有的水分,讓麻糬不至於快速乾燥卻能保有原有的香Q滋味也不沾手。
其實包餡點心在中國傳統中已經很普遍,尤其是糕餅類,在日據時期偶爾會吃到日本和菓子改良為適合台灣口味的小點心,這些在那困苦的年代算是很新潮流行的奢侈品,所以「方便攜帶保存」與「物美價廉」是務實的水港伯創業的宗旨。
在還沒有馬達磨米機前,麻糬的製作很麻煩,靠的全是石臼磨米,在閩式的廚房裡可以看到傳統台灣農家所擁有的灶。
而紅豆餡也要自己炒,火全靠燒材的控制,在調理紅豆餡的過程中倒入的砂糖控制到剛好,並摻入些許鹽巴製成特殊口感的紅豆餡,就這樣至今六十年來因為炒紅豆餡不知炒破多少大小鍋。
護龍旁堆著山裡撿來的乾淨石頭及海邊撿來的漂流木,石頭是用來壓乾糯米漿不可或缺之物,漂流木一直是六十年來水港伯常用的燃料。
夫婦倆清晨三點起床後開始幹活,將炒香的紅豆餡揉成一丸一丸的豆沙餡;長板凳上的糯米漿袋被石頭壓擠到七分乾,將糯粄放進蒸籠炊煮,熟後待其轉涼,置入密實而沾滿太白粉的平底竹籮筐中拍搓,時而揉摔。
功夫是一天天累積而來的,在速度與力道的精準掌控讓水分勻稱蒸發,麻糬才會有彈性,才能散發出糯米香;再將炒得密實而甜度剛好的紅豆餡包進糬皮裏,最後把一球球麻糬放在太白粉中壓成壓扁平狀,就製作完成。
以五個麻糬裝進塑膠袋裡,擺放在有玻璃蓋的木盒中,再由水港伯騎著老鐵馬沿著花蓮的大街小巷開始了辛苦的叫賣生活。
時光飛逝,很快台灣經過了日治時期、民國,以及科技的90年代,三十年前一個麻糬五毛錢,後來經濟起飛通貨膨脹而逐漸變成一元、二元、五元、七塊。
就這樣ㄧ晃眼ㄧ甲子已過,年輕時每天要做四五十斤的糯米,上午十一點半出門,到下午三點多回家,風雨無阻在花蓮大街小巷整整繞一圈,就已賣個百來包麻糬;因年歲已大,這樣的工作並不是這個年紀所能負荷,還好有家人幫忙,水港伯才逐漸放下身邊的重擔在家靜養含貽弄孫。
水港伯說,在當年第一次出來賣時走遍花蓮大街小巷,賣不出去幾個,愈想愈難過,再不賣出去麻糬會發酵。靈機一動,何不到山下『原住民村落』試賣看看。
降價賣的結果居然一掃而空,帶給他很大信心,經由顧客的讚賞,他尋找到好吃的秘訣。
從早期的花蓮市中正國小邊、美崙、王公廟附近輾轉租屋,做麻糬為生,曾水港搬了幾次家,後來在吉安鄉南昌村親手搭建了有單手護龍的閩式建築,於是定居了下來。
很多人問他為何麻糬如此好吃,水港伯說:「說真的,幾十年來,我就一直這樣做,怎樣做才算好吃?吃過的顧客以及長輩都會很用心的『教』我。聽到人家的經驗,經過改良以及多次的修正與嘗試,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一步ㄧ步來,就照這規則用心與安份的做就對了。」
點滴經驗很難言傳,光是四季的天氣溫度在麻糬製作的掌控,就是一門大學問。